搜索结果(Search Result),关键词:
第七章第二十一节“414战歌林彪语录真伪之争,一场惊动中央高层的闹剧”,香港,中国文化传播出版社,2013年2月第一版,573—580页;沈如槐著《清华大学文革纪事——一个红卫兵领袖的自述》第五章第二节“战歌事件”,香港,时代艺术出版社,2...
班长周瑞清之死散淡天涯按:本篇选自作者博客。我们的班长周瑞清来自温州,小小个头,眉清目秀,思想进步,性格随和,什么事都是让着别人,班上的事情再繁琐他也毫无怨言地去做,所以人缘特别好。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个小小的南方人竟然比我们北方人更抗冷。刚...
母亲的好友穆淑清之死何 蜀穆淑清是我母亲的同乡和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我们小时候都按四川习惯称呼她穆孃孃(川语“孃孃”即普通话的“阿姨”。这个“孃”字读阴平声,与...
站在最前线(长篇小说选载)胡庄子录入、提供说明:1967年9月,首都红卫兵《准备》编辑部所办刊物《准备》第1期,在头条位置刊登了长篇小说《站在最前线》(选载)。关于《准备》这本杂志和长篇小说《站在最前线》,目前没有见到专门的回忆文章。...
我还想谈谈“老五届”北大人的这种坚守在北大校史上的意义。我发现,以往的校史研究,包括我自己的研究,都限于北大师生在校期间对北大传统的继承与创造,而较少关注“出校以后”对北大传统的坚守与发...
朱旦华那个眼神震撼了我张一哲按:本篇节选自作者自编自印书《回忆与怀念》第三辑。1992年冬天,我去看望中国社科院的王先睿老人。王老将他应某杂志之约写的一篇回忆他外公与毛泽东交往的文章草稿给我看。这篇用正楷小字写的三万多字的文稿,披露了许多珍...
我的非典型“保皇派”经历庞国义1964年8月,我考入重庆化龙桥虎头岩下的重庆二中(现为重庆29中分校)读高中。两年之后,一场文化大革命,把我们这些风华正茂、满怀激情却又单纯幼稚的学生,毫不容情地卷了进去,留下许多难忘的记忆。文革初期,由各地...
随时代风云变幻的学英语经历华新民按:本篇原标题为“英语改变我的人生”,现标题是本刊另拟的。不久前,有一位网友写了篇学习英语的回忆。由此开头,好几位网友接二连三跟大家分享了自己学习英语的故事。看来,对身在海外的人,学习英语都是一段不能忘记的经...
一生难忘的血火记忆刘国平按:本篇摘录自作者的回忆录《朝事暮想集》(自印书)。现标题是另拟的。作者当时是四川省万县市(今重庆市万州区)第三中学高三学生。“六三”事件(1967年6月3日万县市中学生造反派到公安局请愿遭到突然袭击造成死伤数十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