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Search Result),关键词:
对清华大学文革两派分歧的看法 杜钧福 唐少杰先生在香港出版的书《一叶知秋——清华大学 1968年百日大武斗》, 23 我因在大陆,无缘读到,但曾看到《从清华大学两派看“文化大革命”中群众组织 的对立和分歧》(见《回首“文革”——中国十...
寻找清华大学学生董九三 ——重庆中学生红卫兵的“董司令” 黄葛云 文革初期的 1966年 9月 1日,在重庆成立了一个中学生红卫兵总指挥部。这个红卫兵组织本是由当时的中共中央西南局宣传部长刘文珍在重庆“蹲点”亲自督促搞起来的,刘文...
新中国阶级关系的解构与重建 ——读安舟《红色工程师的崛起:文化大革命与中国新阶级的起源》 董国强 约翰斯·霍普京斯大学社会学系年轻教授安舟(Joel Andreas)是当下十分活跃的美国“新左派”学人之一。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 2009年...
惠宪钧访谈录 唐少杰采访、整理 受访者:惠宪钧,男,1932 年生,原中共清华大学委员会副书记、清华大学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总务长。已退休。 采访者:唐少杰,男,1959年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采访者按:2005 年 8-1...
毛泽东、周恩来、陶铸谈蒯大富 渔歌子 辑录 周恩来(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66 年 10 月 28 日): 58 群众一旦掌握了毛泽东思想,就是无敌的了。那样我们的头就不会稀里糊涂 的丢掉了。要掌握这一点就要很好的学习毛泽东...
1、管宁/陈远焕来电来信纠错: 启之《春秋大义与客观中性》中有:“俾同类史书戚戚然不敢忘其颈背。”应为“望其项背”。 60 2、阎长贵纠错: 58 期冉云飞文章中“凋蔽”应为“凋敝”。
3、周津平提供北京四中教师苏亭午的资料: 编者按:《记忆》第 52 期“北京四中文革专辑”中,北京四中“口述历史”研究小组写的《1966-1968:北京四中的暴力迫害》一文引用“L 老师回忆”说:“大概最开始就是苏庭伍和汪含英,这两个人是夫...
寻找清华大学井冈山红卫兵林岗 樵 余 文革造反浪潮掀起后,北京许多高校学生到外地串联,并在当地建立了联络站,在不少地方起到了煽风点火(当时称为“煽革命之风,点造反之火”)的重要作用。清华大学学生林岗到了浙江杭州...
明”。(沈如槐《清华大学文革纪事:一个红卫兵领袖的自述》320 页,周恩来1968 年 2 月 5 日接见浙江代表时的讲话)是很到位的一句话。 清华团、四派性之争的最直接恶果就是在一年以后发生了毁坏公物,死伤性命的武斗事件...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忆难友朱时贤 黄光祖 我是一九六九年夏天因日记获罪被判刑送进四川省第二监狱(现重庆市监狱)的。刚过完二十周年国庆节,就从新犯集训队送到一中队正式投入劳动改造。 我和朱时贤在一个中队,互不认识。我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