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Search Result),关键词:
逸敏谈钟青谷的来信 看了第 58 期编辑部对美国读者钟青谷质询的答复,非常赞同编辑部的观点。《记忆》坚守“实事求是,抛开成见,尊重史实”的理念,为不同意见者提供了促进文革研究的交流平台,这在仍然被要求舆论高度一...
怎样理解“剥洋葱” ——与沈昆同学商榷 陆小宝 我在给《倒下的英才》一书所写再版后记《流着眼泪剥洋葱》中说:“如果有一位文革研究专家,追踪此书(《倒下的英才》)从初版到再版的过程中发生的 33 种种事态,把所有相关辩论文章搜集...
3、庄菁瑞谈读 67期感想 67 期关于张鲁的内容让我很感慨,从他这个人的一生想到他那个时代,再想到他没有完成的那些人生目标……很多情感不是用文字能够表达得清楚的。在中国的历史上,我们看到的那些习惯上被称为历史的东西,都是些粗线条下的帝王、...
3、吕正谈67期林达的文章《记忆》第67期转载林达的《已经消失的中国“犹太人群体”》使我震撼。将“黑四类”比作“犹太人群体”再恰当不过了,这就是说,按阶级和政治态度杀人,同灭绝种族杀人一样,是反人类的罪行。对“黑四类”和他们的后人加以批斗、...
口述史与文革研究 邢小群 由于官方以行政权力设阻——文革档案不开放,文革出版物受限制,有关文革的学术研究在中国大陆几乎停顿。出于历史的使命感,民间的独立学者对于文革,仍然坚持抢救性的学术研究。采用口述历史的方法,就成为目前条件下推动文革研...
2、魏波称赞“拾荒者”专辑 感谢你们编出这样一期别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的专辑。历来提到文化大革命,往往只是高层权力斗争,或者就只是红卫兵如何如何,很少有人关注到底层民众在文革中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当时的生存状态到底是怎样的。 我特...
《李作鹏回忆录》前言 李作鹏 年青人爱向往未来,老年人爱回顾往事。闲来无事,尤其如此。 在我刑满到期尚被剥夺政治权利五年时,中共中央对我有若干条特殊规定,其中一条是战争年代回忆录可以写,可以发表;文革年代回忆录也可以写,但发表要经审查...
“街娃”的文革 黄振海口述 林 雪整理 15 整理说明:黄振海生长在成都小街深巷中,成都话称为“街娃”。现在,他 是有些名气的画家了。文革一开始,他就成了“反革命”, 和四个同学差点被送 去“劳动教养”,他后来成了成都市锦江中学...
从一个“样板团”看一段大历史 ——推荐周光蓁著《中央乐团史》 何 蜀 在文化大革命中,“样板团”是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因为它们是文革“旗手&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