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Search Result),关键词:
对历史尽责,为卡玛辩诬——我看王容芬的《卡玛和她的网站》一文李南央王容芬的文章年龄渐大,每天过眼的东西不少,记下的却不多。王容芬(下面简称“王”)刊登在2008年2月香港《开放》杂志上的那篇《卡玛和她的网站》(下面简称“卡玛”)是例外之一,...
西纠成立日期考印红标据《首都红卫兵纠察队(西城分队)宣告成立》(《红卫兵报》,1966年9月1日,第3版),该组织(简称“西纠”)成立于1966年8月25日。西纠的主要发起人之一陈小鲁说,西纠是为应对红卫兵破四旧活动造成的混乱而成立的(据1...
安希孟回忆录(六)—— 我与文革安希孟位卑未敢忘忧民1966年红卫兵风乍起,我和刘泽英结伴去清华附中串联学“唐僧取经”,嘛也没取回。后二人一同加入红卫兵师,旋又同时反水叛投“井冈山”,还在饭堂门前张贴“郑重声明”,煞有介事,宣布自即日起退出...
“卞仲耘命案”争论拾遗——对刘进、宋彬彬解释的质疑华新民由于宋彬彬等人在今年初的道歉,卞仲耘命案以及围绕它的一系列争论又热闹了一阵。几个月过去,在各方把自己要说和能说的话说完以后,现在看来又归于平静了。类似的争论,在笔者记忆中已经发生过两次...
“八一八”之后,我的选择——答华新民先生宋彬彬华新民先生的文章,给我提了若干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在我父亲的回忆录中,在同学的文字中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谈到过。华新民先生的怀疑是可以理解的。他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网上很多言...
安希孟回忆录(四)——我的大学安希孟1965年溽暑难熬的一天,父亲去翼城县城买小猪,碰见王老师,得知我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据说王老师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让孩子上学。他一定是看到父亲面有难色。我扛着锄头从田间归来,心中仿佛揣着小兔。也许心灵感...
插队的那些事(七)——去兵团的故事朱 特一人向隅,举座不欢。因为分队事,雨村知青之间出现了裂纹,坚持集体户不拆散的另外15个人不免郁闷不爽。知青曾数次到旗知青办上访,旗里、公社也都到村里做工作,但总是毫无进展,...
从橡皮泥到董狐笔——简论党史研究董 佳《记忆》第123期《新瓶装旧酒——评<乡村中国记事>》读后发人深省。作者提醒我们,学术研究虽无禁区,但有规范和原则;“玩&r...
关于右派分子戴煌的材料(五)——1962年戴煌的十万言书新华社党委办公室印一九六二年十一月第三部分:回北京以后一、心情的变化我是怀着凶多吉少、疑虑重重的心情回到北京的。快离开一分场时,考察团宣布大家的去留:有的...